人间四月天 警惕“发热伴”

发布日期:2024-05-28 浏览次数:1154

最美人间四月天,随着天气渐暖,踏青、露营、春游、采茶、耕种等户外活动渐多,户外活动虽嗨,但还需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的发生!

一、“发热伴”是什么?

发热伴是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起病急,病死率高,危害严重。该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以蜱为传播媒介,俗称“蜱虫病”。

二、什么季节高发?

该病虽全年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5-7月份。

三、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乏力、消化道症状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病情危重者可发生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四、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无特异治疗方法,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但是早期诊断是指导治疗、防治疾病传播和改善预后的关键,越是及早发现和诊断,越是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五、蜱虫是什么?

蜱虫,俗称“草爬子”,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幼虫和雌雄成虫均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体积增长几十倍。蜱的嗅觉敏感,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与宿主相距15米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可攀登而上。

六、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七、如何预防?  

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预防发热伴,避免蜱虫叮咬是关键。

1.减少暴露。戴帽子、穿浅色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2.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驱避剂。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虫。同时建议要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各处是否有蜱虫附着,蜱虫常附着在头皮、腋窝、腰部、腹股沟、脚踝等身体隐匿部位。

4.走道路中间,避免接触植被。

5.谨防院内感染。在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体液直接接触。

八、如何处理蜱虫叮咬?

若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虫取出。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干净的小号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在体内。

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