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保膝治疗新选择

发布日期:2023-06-12 浏览次数:1255

近日我院骨一科完成了一例“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胫骨结节下单平面高位截骨术”,精准、快速、安全的手术,成功帮助一位54岁的男士恢复行走能力。

两年前,患者曾因右侧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在我院就诊,当时予以行右膝关节胫骨结节下单平面高位截骨术,术后患者右膝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而近期患者感觉其左膝关节疼痛逐渐加重,伴随肿胀,甚至需要扶拐前行。因为患者对第一次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所以再次来到我院骨一科就诊。李强主任团队针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发现患者负重位X线片显示左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胫骨内翻,胫骨近端后倾角 76°,胫骨近端内侧角小于82°,左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外侧间室及外侧关节间隙相对完好,测量后发现其畸形主要为关节内翻畸形。

(术前)


既往针对此类患者,多数医生可能会选择单髁置换手术。考虑到患者比较年轻,单髁(UKA)或者全膝(TKA)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丢失,经过认真评估后,我院骨一科李强主任团队决定选择保膝治疗-胫骨结节下单平面高位截骨术(DTT-HTO),通过手术适当纠正下肢力线,将膝关节负重中心外移,来改善症状,延缓患者关节置换的时间或者避免关节置换。

如何精准定位截骨是术者必须在术前要考虑的重点,而我院骨科手术机器人具有精准微创的独特优势,二者完美结合即可实现精准定位截骨的目的。经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李强主任团队决定对患者实施“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胫骨结节下单平面高位截骨术”。

(术中)

手术如期进行,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透视眼”和“稳定手”的精准操作下,患者术中测量内翻畸形纠正,胫骨近端后倾角92°。术后,患者左膝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天即扶拐下地行走,4周后即可完全负重。

(术后)

DTT-HTO术后


科普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

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资料,全面评估病情,精确测量力线及各种相关角度,明确其畸形属于关节内畸形还是关节外畸形,是单间室病变还是多间室病变,是否合并韧带损伤及关节不稳因素,结合患者的年龄和对治疗的期望,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对于骨关节退行性变,最终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比如关节镜手术、膝关节单髁关节表面置换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等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对于65岁之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术通过关节外截骨矫正下肢力线来解决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延缓关节置换的时间,保留患者的膝关节骨性及软组织结构,有利于更大限度的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胫骨高位截骨术手术优势

胫骨高位截骨术主要对于那些关节外畸形为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精准测量力线,明确其畸形所在,并针对畸形部位,通过术前合理的设计,采用小切口对畸形部位进行截骨矫形,从而矫正下肢力线,适当改变关节的负重部位,让未退变的软骨承重,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症状,促进已经退变区域软骨修复,对术后功能及活动度要求较高的相对年轻的老年患者(65岁以前)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手术选择。且此手术为关节外手术,不损伤关节的骨性及软组织结构,即便患者晚期需要行关节置换,因为前期手术对关节周围软组织无损伤,也有利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最大恢复,较之二次膝关节翻修手术,无论在手术费用,手术创伤及术后功能恢复,术后患者活动量及活动方式方面,均比首选关节置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胫骨结节下单平面高位截骨术(DTT-HTO),完美地实现了精准定位、精准截骨,也代表了我院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保膝治疗新技术的完美把控,在保膝治疗方面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