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有讲究 掌握方法很重要

发布日期:2024-05-08 浏览次数:55

中药汤液自商代伊尹创制以来沿用至今,中药剂型已有汤剂、丸剂、颗粒剂、茶剂等剂型,其中汤剂应用最为广泛,组方灵活、随症加减,适应中医临床辩证施治、吸收迅速,而中药煎煮的方法也尤为重要。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泉水等,现多为自来水、蒸馏水等,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煎煮花、叶、全草及其它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药物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它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则小于一般药物的用水量。

①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度,第二次加水至超过药渣表面1-2cm。

②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ml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70%用于第一煎,余下30%用于第二煎。

(3)煎药火候:一般煎煮中药,先武火熬至沸腾或“圆汽”,后改为文火熬制,保持沸腾状态。

(4)煎药前饮片浸泡:由于植物中药大多是干燥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因此在煎煮前须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浸泡时间依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花、茎、全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酶败。

(5)特殊药材处方用量:鲜品药物15-60g,质地较轻药物1.5-4.5g,质地较重药物10-45g,有毒药物0.03-0.6g,贵重药物0.3-1g,以上均为常用量。

(6)煎煮方法: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7)某些药物因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常见煎法如下。

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加其余药物。此外,一些毒性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以降低毒性。

后下:主要指气味芳香,久煎有效成分易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此外,有些药物久煎可破坏有效成分,亦属后下之列。

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

另煎: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单独另煎,以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煎液可与其他药液混合,也可另服。

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烊化,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8)服用方法: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间隔时间4-6小时。一般疾病在胸膈以上,如头痛、目疾、咽痛等疾病,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病,宜饭前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宜冷服,解表药、寒症用药均宜热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驱虫、攻下药宜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