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病从口入”

发布日期:2024-01-13 浏览次数:618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一、常见原因

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其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等,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此外,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等也会通过食物传播。寄生虫如旋毛虫、弓形虫等也会引起食源性感染。大多数由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

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1. 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注意洗手,餐具、厨具、容器都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2.在饮食方面,应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烧熟煮透,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及海鲜等高风险食品,以免感染寄生虫。

3.保持食物安全温度70℃以上和4℃以下,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物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

4.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一定要彻底加热。

5.安全用水。

三、感染食源性疾病后的应对方法

1. 感染了食源性疾病,应该及时就医,遵医嘱治。

2.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免出现脱水症状,避免进食可能引起感染的食物和饮品。

3.注意休息,以便尽快康复。

食源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预防和应对都需要我们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