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血综合征,警惕另类的“中风”

发布日期:2023-07-25 浏览次数:699

近日,我院心脏中心胸心血管外科病区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放羊老人陈大爷,挥动鞭子放羊是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可最近他明显感到头痛头晕,左手也甩不动鞭子了。

陈大爷害怕自己是中风,连忙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一番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随后神经内科组织胸心血管外科进行会诊,通过仔细检查,会诊医生发现陈大爷左手脉搏微弱,进一步血管增强CT检查后发现,其左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明确诊断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导致的窃血综合征。

之后,陈大爷转到胸心血管外科,由孔劲松主任带领的血管外科团队为其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7月12日下午,通过一次局麻下行左锁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彻底疏通了陈大爷严重闭塞的血管,恢复了血流。手术当天,陈大爷即可自行下床活动,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左手也有劲了。术后第三天,陈大爷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院回家,并高兴地说:“我一点病都没有了,赶紧出院,羊还等着我放咧!”陈大爷也在爽朗的笑声中顺利康复出院。


【健康科普】

窃血综合征

据心脏中心胸心血管外科孔劲松主任介绍,窃血综合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弓及其附近大动脉血管严重狭窄和闭塞情况下,狭窄远端脑动脉内压力明显下降,因虹吸作用使临近的其他脑动脉血流逆流供应压力较低的动脉以代偿其供血。被盗血的脑动脉供血显著减少,相应脑组织缺血出现临床症状,称为脑动脉窃血综合征。


临床常见有三种类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颈内动脉窃血综合征和椎一基底动脉窃血综合征。临床上以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最常见。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椎一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症候群。一般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多在50岁以上,以左侧损害者多见,这可能是由于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的起始处所成角度大、容易受血流冲击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经皮血管内造影加球囊扩张加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先经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到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处,扩张球囊重建动脉管腔,再行支架植入防止弹性回缩及动脉夹层等。目前为止,该方法已成为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而且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每年都有众多患者因此受益。


窃血综合症病因如下:1、动脉粥样硬化性: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多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是一种全身性血管损害。2、先天性:为胎儿期锁骨下动脉发育不良所致,常同时伴有心脏及主动脉等其他部位的畸形。3、外伤性:外力使胸部受伤,在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起始处近心侧发生挫伤性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

窃血综合征临床表现很多,最常见的症状是患侧上肢活动时出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复视、步态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严重时颈内动脉血液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麻木不适和失语等。少数可出现“倾倒症”突然下肢肌力丧失而跌倒的发作,可没有意识障碍,并能迅速恢复。部分患者可有上肢缺血症状,表现为感觉异常,无力,皮肤苍白,易疲劳、酸痛等,极少数引起手指发绀或坏死。患侧桡动脉搏动大多减弱或消失,有的肱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搏动也减弱或消失。患侧上肢血压降低,双侧上肢收缩压相差一般在20毫米汞柱,锁骨上窝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那么窃血综合征该如何预防呢?

目前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去除“三高”等危险因素,在饮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大豆、牛奶等高蛋白质食品。症状比较轻的患者,需要注意上肢运动的强度和幅度,时间不宜过长,睡觉的时候枕头要低,还要使用药物来辅助治疗,从而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